2017年9月2日,东南大学学生在尼泊尔昌古纳拉扬神庙建筑群测绘。 新华社发(东南大学供图)
新华社南京9月26日电 题:?;ぱ侵尬幕挪?中国高校在行动
新华社记者陈席元
近20年来,中国高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密切合作,共同探索文化遗产?;さ难侵蘧?。在缅甸妙乌古城和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团队已连续多年扎根当地。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东大设立文化资源管理教席,董卫教授任教席主持。2001年,东大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翻译了《地理信息系统与文化资源管理:遗产管理者手册》,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引入到遗产?;ず统鞘泄婊煊?,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だ砟钣敕椒?。
2017年8月28日,东南大学学生在尼泊尔工作时引来当地儿童观看。 新华社发(东南大学供图)
2017年,在泰国清迈的一次会议上,缅甸宗教文化部考古与博物馆司决定,邀请董卫团队参与妙乌古城申遗前期工作。
团队成员周小棣教授回忆,当年1月20日,带着无人机、3D激光扫描仪等设备,东大团队成为第一支进入妙乌古城系统开展遗址?;さ鞑榈耐夤ㄒ刀游?。
2019年8月26日,中国和尼泊尔高校师生在尼泊尔帕瑙提完成测绘工作后合影。 新华社发(东南大学供图)
他还记得初见妙乌的情景:“我们乘船沿河而上,快到妙乌时已经入夜。妙乌被称作‘千塔之城’,远远望去,城市掩映在层峦叠嶂之中,几乎每座山顶都有一座塔,塔上的灯火映照着河面上的水雾,静谧而富有层次感?!?/p>
由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妙乌古城的原始资料几乎一片空白,无法满足申遗的基本要求,于是团队决定从基础地理信息着手,开展精细测绘。
2017年9月15日,中国和尼泊尔测绘团队成员在尼泊尔昌古纳拉扬神庙建筑群合影。 新华社发(东南大学供图)
“古建筑遗产一旦损坏,必须靠基础数据资料才能修复。而缅甸一些古建筑受损后,就曾因为缺乏原始资料,直接使用了水泥来修补,这不仅违反申遗规定,还容易引发二次损害?!倍浪?。
3年来,东大团队测绘了妙乌112座古塔和寺院,收集了近3000份入户问卷,完成了古城核心区及周边30平方公里的高精度飞测地图,形成了可视化地理信息数据库,编制了古城?;し⒄购蜕暌殴芾砉婊?,得到缅方充分认可。
2017年5月6日,在缅甸妙乌古城周边村落,东南大学老师操作无人机进行地形测绘时,引来当地儿童围观。 新华社发(东南大学供图)
除了缅甸,尼泊尔也活跃着东大师生的身影。2017年以来,作为团队的青年骨干,“80后”教师任思捷每年要带领近20名本科生到尼泊尔开展实地测绘。
2015年的强烈地震,造成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多座重点古建筑损毁,其中12座是世界文化遗产。
2017年5月1日,在妙乌古城外围村落,东南大学团队成员与当地孩子互动。 新华社发(东南大学供图)
截至2019年,团队已完成尼泊尔昌古纳拉扬神庙建筑群等2处世界文化遗产地和1处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测绘工作。
2017年1月27日,周小棣教授在缅甸妙乌古城遗址准备释放固定翼飞机,航测古城核心区地形。 新华社发(东南大学供图)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文物?;び胄薷囱芯恐行墓餐窗斓摹把侵抟挪芾硌Щ帷泵厥榇σ平欢洗笱?,东大也与尼泊尔2所高校正式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7年1月22日,董卫教授(右三)和周小棣教授(左一)听取缅甸妙乌考古队队长介绍妙乌古城概况。 新华社发(东南大学供图)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快速而大规模的城市化,在新城开发与古建筑?;ち煊蚧哿朔岣坏木楹徒萄?。我们希望为亚洲培养更多文保专业人才,为亚洲城市的科学发展作出‘中国贡献’?!倍浪?。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