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面团捏成灯台的形状,插上灯芯,上锅蒸熟后倒入食用油点燃,待食用油烧尽后食用……近日,记者来到山东枣庄滕州市,与枣庄面塑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军一起制作面灯面塑。
“今天我们用的材料是小麦粉,做出来的面灯是白色的,叫作‘银灯’。如果用玉米面,做出来黄色的面灯,就叫‘金灯’。还有用荞麦面做的‘铁灯’。”梁军说,面灯面塑历史悠久、传播地域广泛、种类繁多,他教记者制作的是代表月份的面灯面塑。只见梁军将面团捏成灯台的形状,又在边缘捏出小角,有几个角就代表几月。如果有闰月,就要多做一个对应月份的面灯。塑形完成后,梁军在面灯中央插入灯芯,把面灯放入蒸锅。
梁军正在给面灯塑形。新华社记者丛佳鑫 摄
面灯很快蒸熟,随后,梁军在面灯中倒入食用油点燃。“以前老人们一边拿着面灯在孩童眼前来回晃几下,一边念叨‘小孩小孩照照眼儿,三年不害眼儿’,希望孩子不患眼疾、不近视。”
待油燃尽后咬下一口,被火烤过的部分焦香酥脆。“这是嘴馋的小孩经常做的事,正宗的吃法是把面灯切成薄片,像面叶一样煮着吃,或者放点蒜苗炒着吃。”梁军笑着说。
梁军的母亲曾是一位做面塑的高手,常有乡亲拿着面团来到他家让帮忙制作面塑。长大后的梁军将这门老手艺继承下来,并一直在尝试创新。他大胆将新的材料和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在材料中融入轻黏土、现代防腐材料和综合装饰材料,让作品更轻盈坚固;利用铁丝、木棍等为作品制作“骨架”,打破了传统面塑的大小限制;在人物造型方面,他借鉴了动漫插画的设计和上色风格,让人物姿态更多变、表情更灵动。
在张汪镇杨楼村古薛文化展馆,梁军以童年时在奶奶家过春节的记忆为原型创作的作品《除夕农家院》,诉说着一代人的回忆:除夕的农家小院里,大雪压弯了树枝;屋里墙上的话匣子播放着新闻,大粮缸里粮食满满当当,屋檐下挂满腊肉和咸鱼;大人们在厨房里忙着包饺子,小孩在雪地里追逐打闹,放着鞭炮;门口贴着新春联,浆糊还没干,大红灯笼在寒风中晃动……
图为梁军的面塑场景作品《除夕农家院》局部,现陈列于滕州市张汪镇杨楼村古薛文化展馆。新华社记者丛佳鑫 摄
“‘翻新’传统面塑,最重要的是让它保留乡愁记忆和传统文化的内核。”梁军一直在研究传统艺术作品,从中汲取创作灵感。他的面塑作品《明清时期南北大官道实景图》,借鉴《南巡纪道图》《清明上河图》设计制作城市风光、街市店铺、桥梁河道、车马船只、人物形象等,借鉴《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设色,把四季景象融入到整个画面。同时,他采用了传统国画的散点式构图和平面、立体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一步一景,层次丰富,生动地描绘了明清南北大官道的繁荣景象。
图为梁军的作品《明清时期南北大官道实景图》局部,利用面塑生动呈现了明清南北大官道的繁荣景象。(受访者供图)
梁军说,他想让更多的人看到面塑的“新面貌”。不久前在滕州市美术馆举办的“非遗进展馆”活动中,梁军一边指导孩子们制作面塑,一边讲述自己和面塑的故事。家长张昊德惊喜地说:“这门老手艺不仅珍藏着历史和文化,还能和现代审美巧妙融合。我想和孩子一起继续学习面塑,用面塑留住美好的回忆。”(记者丛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