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廷·巴特尔在家中(1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虞东升 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27日电(记者安路蒙)44年前,他离开繁华城市,插队到遥远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多年来,他带领牧民走上了一条?;ど?、建设牧区的致富路。
他,就是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
作为知青,廷·巴特尔有多次回城的机会。然而,面对严重退化的草场、贫穷的牧民和自己规划好的蓝图,他决心留下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年插队的同伴一个个回去,唯独他扎根在草原。
萨如拉图雅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20世纪80年代牧区实行草场承包责任制后,群众大量增加牲畜头数,草场放牧过度,加速了草原的退化。
廷·巴特尔意识到,必须立即围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可当时很少有人能接受他的观点。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986年,廷·巴特尔背着妻子狠心卖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休养生息。第二年,打了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牧民们亲眼看到了围封轮牧的好处,纷纷进行封育和划区轮牧。
?
廷·巴特尔在自己的草场里(1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虞东升 摄
草场植被恢复了,但草畜平衡问题还没有解决。1998年,廷·巴特尔再次率先示范,把自家200多只羊全部卖掉,改养肉牛。“一头牛的收入顶不顶5只羊?”“一头牛4条腿,5只羊20只蹄子,哪个对草场破坏大?”……于是,牧民开始减少羊的数量,改养肉牛,草原慢慢恢复了“元气”。
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从40年前的40元增加到现在的1.88万元,牧区通了电,修了路,家家住上了砖瓦房,开上了小汽车,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
一次次,廷·巴特尔被问到为什么要留在草原,他的回答很简单:“这里有我的用武之地?!?/p>
今年63岁的廷·巴特尔虽然将嘎查工作交给年轻人,但依然向牧民传授自己养畜、种草、种树的经验?!安菰ㄉ杳挥型瓿墒?,要更好地?;げ菰媚撩窬】旄黄鹄?,把牧区建设得更美好?!蓖ⅰぐ吞囟?。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